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享趣罗甸 不说再见系列报道之二

贵州省罗甸县八达村  
村民历经三次蜕变 借“钓娱经济”迈步小康   秋来湖畔景色好,正是鱼肥垂钓时。  8月19日正午,记者走进茂井镇八达村码头,映入眼帘的是…


贵州省罗甸县八达村

  
村民历经三次蜕变 借“钓娱经济”迈步小康

 

  秋来湖畔景色好,正是鱼肥垂钓时。

  8月19日正午,记者走进茂井镇八达村码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悠悠的开阔湖面,微风袭来,波光粼粼。码头道路两旁,一辆辆小车有序停放,持续的高温也抵挡不住来自省内各地钓友们的激情。钓友们此刻正分散在沿岸周边的各个钓鱼棚里,抛竿垂钓,尽情享受这休闲时光。

  “儿子,上鱼了!快来拉鱼,快来!”钓鱼棚里顾不上午休的钓友周超正在指导儿子钓鱼,休闲垂钓上演“父子档”。

  2006年龙滩水电站建成蓄水,茂井镇八达村成为库区移民。400多户寨子分散搬迁到各个地方,一些割舍不下这片土地的村民选择了留下来,170余户人家过起了“靠水吃水”的渔民生活。水位上升后,看着一片片开阔的水域,部分搬迁到县城居住的村民也选择返乡发展水上渔业经济,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源,发展钓鱼棚、生态鱼养殖等,很多村民转身变成了渔民,八达村水域因此热闹了起来。
 

  “庭院式”钓鱼棚

 

  “这里环境好,鱼也容易上钩,能充分体验到钓鱼的真正乐趣,以后我会介绍更多的钓友来。”周超来自省内都匀的钓鱼爱好者,多年来,他每逢空闲时间都会带着家人和朋友来罗甸钓鱼,在罗甸钓鱼已经有8年了,以前都是在红水河、八总等地钓,今年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来到八达村后,就一直在这里钓。

  “最高峰时候,村民养鱼大户50余户,外地养鱼企业3家,带动本地村民参与养殖、上下鱼料、搬运装车等务工100余人。”八达村村支书王邦在一边介绍一边感慨。

  2017年,为响应罗甸县委县政府保护水域资源的号召,八达村积极配合拆除了水域内的全部养殖网箱,只留下钓鱼棚继续发展,并进行升级改造。

  如今,宽阔的湖面早已不见养殖网箱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沿岸一个个错落有致的钓鱼棚,成为八达湖湾一道亮丽的风景。

  目前,八达片区水域经营钓鱼棚的农户有32户,共有190个钓鱼棚,户均鱼棚收入3万元以上。

  八达村位于茂井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38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布依族占总人口的98%。全村共有人口173户630人,全村总面积1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65亩,水域面积4000余亩。

  “我这个是茂井镇第一家庭院式钓鱼棚,由12个钓鱼棚组成,每天最高可接待40余人,一年下来约接待2000余人次,纯收入近20万元。”村民岑运贤一边介绍一边算起了增收账,他是八达村库区水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首批渔业产业受益者之一,网箱养殖拆除后,他靠升级改造钓鱼棚,留住了这一份“水上产业”。
 

  设施齐全的钓鱼棚

 

  岑运贤只是八达村留守家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创业者之一。

  2006年,龙滩水电站蓄水之前,地处罗甸县南部乡镇的茂井镇八达村,依托海拔底、气温高、灌溉水源好等优势,一度成为罗甸“早春蔬菜”的优质产地,“菜-稻-菜”的罗甸蔬菜种植模式在八达村体现得淋漓尽致,村民们靠蔬菜种植收入使得全村一度成为茂井镇的“富裕村”。

  1995年初中毕业后的岑运贤跟着姐姐们在自家的几亩水田里开始学习种植蔬菜,最后发展到自筹资金购买了一辆货车专门当起“菜贩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2006年成为库区移民后,他靠移民补偿款在县城自建了一栋三层的楼房。2008年,岑运贤回到八达村库区,开始二次创业,投资发展网箱养殖。头两年行情不错,后面几年网箱养殖赚少赔多,到2017年全面拆除网箱后,留下了一身债务。他的网箱虽然拆除了,但原来在网箱旁边建有的4个钓鱼棚,生意一直不错。岑运贤不甘心就此失败,在老钓友们的鼓励下,他将目光转向了钓鱼棚经营。2017年,他又四处凑集资金40余万元,扩建钓鱼棚,并创新建成“庭院式”钓鱼棚。

  第三次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岑运贤从渔民成功变身为钓鱼棚老板,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历经多次创业的艰难,岑运贤对“钓娱经济”这个“饭碗”很是珍惜,在服务上狠下功夫,受到了众多游客的青睐。“目前,正在按照县里面环保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防护栏、排污、垃圾回收处理等方面的升级改造,让游客玩得放心、钓得舒适、游得安全的同时,大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我们来的主要目的是来吸氧、洗肺、养身的,钓鱼都是次要的。”据贵阳游客袁先生介绍,2015年他经朋友介绍来到岑运贤的钓鱼棚体验后,就成为这里的常住户,每年在钓鱼棚不下8个月,他也是岑运贤坚持留下来扩大钓鱼棚的最坚定的支持者。

  今年50来岁的民左文前同样坚守八达村这片水域不肯离开,现如今,他早年在码头开起的小卖部生意依然红火。

  左文前是八达村移民搬迁前的早期蔬菜种植户之一。2006年,库区蓄水后,他开始在库区靠捕鱼为业,后来在网箱养殖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过网箱养殖,效果并不理想。2008年库区游客不断增多,他瞄准了商机,在码头建成了水上小卖部,主要销售生活用品和钓鱼饵料。

  “现在主要是老伴在看小卖部,我还经营有4个钓鱼棚,两个加起来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够我们两个老的用了。”左文前谈起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直以来他都没有离开过八达村这片水域,两口子硬是靠水上的收入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最后顺利就业。

  多年来,为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八达村人做出了不少“牺牲”。意志坚强的八达人在几经产业蜕变后,最终找寻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过去,“钓娱经济”在脱贫攻坚中为八达村的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这个产业还将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

  绿水青山不负人。面对来之不易的“钓娱经济”,八达村人爱护有加。针对近期全国部分地区新冠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八达村村支两委积极进行疫情防控宣传,要求钓鱼棚棚主严格按照“三码联查”的相关工作要求进行运营。

  “现在外省的游客下订单,我们都不接,所有进入鱼棚的必须进行扫码登记、户籍所在地要注明。”岑运贤指着钓鱼棚入口处的二维码说。
 

  茂井镇八达村水域

 

  “针对茂井镇辖区近14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的管理,我们要求海事、安监站、环保督察定期对钓鱼棚、水上餐饮、小卖部等进行排查,确保安全生产、环保营业。”茂井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旭东介绍,茂井镇结合乡村振兴中的乡村生态振兴,目前对库区的规划是进一步规范钓鱼棚,提升钓鱼棚的品质;增加水上基础设施配套,开设水上游乐设施项目丰富水上娱乐;适当投放鱼苗,保护野生鱼种,保护水域资源,确保“绿水青山常在”。

  返程路上,回头望,湖面碧波荡漾。绿水青山相映下,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班方智 龚超)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1-2128-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