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王国法院士:把绿色导向贯穿在煤炭生产全过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表示,主能源体现主旋律,就是要把绿色导向贯穿在煤炭采前、采中、采后的全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表示,主能源体现主旋律,就是要把绿色导向贯穿在煤炭采前、采中、采后的全过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 王国法

质本洁来还洁去

近两年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普团队带着他们的《太阳石》系列丛书,走进高校、中学20余所,足迹遍及全国10余个省市,捐赠图书2万余册,为学校师生们送上了精彩的科普盛宴。 

“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在泥炭沼泽中持续地生长和死亡,其残骸不断堆积,首先形成了泥炭。之后,又经过长期而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和地质化学作用,逐渐演化成煤炭。”王国法介绍,科普团队通过《发现太阳石》《开采太阳石》《百变太阳石》和《太阳石铸青山》四册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煤炭勘探与开发、清洁利用和转化、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了解煤炭“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前世今生。

王国法表示,在采前、采中、采后三个阶段,都要贯穿绿色、安全、高效理念。从采煤的设计上,就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减少对生态的负效应。开采过程要推进绿色开采,采后要进行沉陷区的治理、地表的治理,对整个采区生态治理修复。“尽管当前新能源发展很快,但主体能源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这在全球范围内、在很长的时间里,不会改变。尤其是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着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煤炭能源的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桥梁,不能盲目“去煤化””。

技术要看“经济性”

近十年来,我国采煤行业的绿色矿山建设如火如荼。各地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产业转型,煤炭开发和环境保护日益协调。

“如今,只要到现代化煤矿看一看,就会颠覆许多人对采煤的传统认知”。王国法介绍,在这些绿色矿山,采煤不见煤——煤炭从井下到煤仓、到洗选再到用户终端,多数在封闭场景下运行。尤其是蒙陕交界处,30多年前黄沙漫漫、难见绿色。如今,地方政府从煤炭销售中按比例提取专项资金治理环境,沙地基本被歼灭,煤矿复垦后也绿树成荫。其中,准能集团就是绿色矿山建设的一个样本。资料显示,40多年来,准能集团复垦绿化总投入28.8亿元,完成绿化面积9.85万亩,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至80%以上,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80%以上,植物增加到240种以上,几十种野生动物在矿区栖息落户。

“这些绿色矿山的绿色实践,重要的一条就是更加注重绿色技术的‘经济性’,循序渐进”。王国法表示,“企业只有生存才能发展,技术再好,如果不经济,也无法推广。绿色开采和生态治理的新技术还必须不断突破低成本瓶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耦合开发循环利用是方向

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部分指标显示,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2.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光及其它新能源发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37%。“在应用侧,煤炭燃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在生产侧,煤炭开采几乎不会产生碳排放”。王国法说,建设绿色矿山、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生产和清洁高效利用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

首先要提高原煤洗选,这也是降低细颗粒物的重要一环。这些年来,有关方面不断提高煤炭洗选,预计全国可以达到80%左右的入选率。进一步提高煤炭的洗选率,推广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开发煤基新材料,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挖出黑的、留下绿的,挖出坑沟、复垦平地,是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路径。“种花种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我们在西藏看到的一个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矿山带动周边村落搞绿化,明显比没开发地区美化许多。”王国法说。

导入工业生态,开展资源耦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是绿色矿山的方向。王国法建议,在环境约束加大、新矸石场很难获批情况下,煤炭企业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可以把煤矸石回填,也可以把煤矸石做成建材,有的煤矿把煤矸石做成催化剂,加大复垦区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也值得尝试;在保水生产的同时,可以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疏干水用作矿区周边生态用水,实现生产生态一举两得;可以在煤炭采空区开发光电、风电等,推进“煤、电、化、新”耦合及基地化/园区化建设,实现煤炭开发与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绿色协调发展。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0590-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返回顶部